中醫大典主要作為學術探討及中醫專業傳習之用。
一般讀者切勿隨意援用,凡有病痛,皆應前往醫療院所就醫投藥。
必當下之乃愈。脈微弱者。有寒。少氣。
脈遲緊者。胃中有寒。若不能食。時時利者。
當難治。脈弦而緊。脅下痛。脈大細滑。
中有短氣。脈細小者。血氣俱少。脈澀者少血多氣。
脈滑者多血少氣。脈大者。血氣俱多。兩手脈前部陽絶者。
苦心下寒。內中熱。脈洪大緊急。病在外。
苦頭痛。發癰腫。脈細小緊急。病在中。
寒疝瘕。積聚。腹中痛。脈浮大。
中風頭重鼻塞。脈微浮。秋吉冬病。脈來疾者。
為熱。遲者。為寒濕。為鬼疰。
弦。為切痛。脈沉重而直前絶者。腹間血。
病在內。脈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症。脈沉而急。
病傷暑。暴發虛熱。脈來中散絶者。病渴。
脈沉重。前不至寸口徘徊絶者。在肌肉遁屍。脈纍纍如貫珠不前至。
有風寒在大腸。伏留不去。脈來纍纍而止。不至寸口軟者。
結熱在小腸膜中。而伏留不去。脈微。即陽氣不足。
虛熱汗出。凡無陽即厥。無陰即嘔。陽微不能呼。
陰微不能吸。
呼吸不足。胸中氣促。前大後小。即頭痛目眩。
前小後大。即胸滿短氣。上部有脈。下部無脈。
其人當吐。不吐者死。陽邪來見浮洪。陰邪來見沉細。
水谷來見實堅。浮而滑者宿食。
洪大傷寒熱病。弦小者寒癖。浮滑之脈速疾者。食不消脾不磨也。
關脈緊而滑者。蛔蟲也。
三部或至或不至。冷氣在胃中。故令脈不通也。尺脈沉滑者。
寸白蟲也。脈緊而急者為遁屍。脈緊而長過寸口者。疰病。
關脈浮。積聚。熱在胃中。尺脈浮者客熱在下焦。
諸浮諸緊。諸弦諸沉。諸澀諸滑。若在寸口。
膈以上病。若在關上。胃以下病。若在尺中。
腎以下病。寸口脈沉。胸中短氣。若弦上寸口者。
宿食頭痛。若有表有裡者。邪之所止。得鬼病。
何謂表裡。寸尺為表。關上為裡。兩頭有脈。
關中絶不至也。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絶。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絶。陰絶與陽絶皆死。
不可治也。
方脈總論評寸脈法屬性:
寸口脈沉緊。若心下有寒時痛即有積邪。寸口脈偏絶。則臂偏不遂。
其人兩手俱絶者不可治浮無病。寸口脈大而滑。沉即為血實。滑即為氣實。
血氣相搏。入臟即死。入腑自癒。寸口脈弦而緊。
弦即衛氣不行惡寒水流走腸間。寸口脈緊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氣。
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血實目腫。寸口脈雙弦。兩脅下拘急而痛淅淅惡寒。
寸口脈浮而滑。頭中痛。寸口脈緩而遲。緩即為虛。
遲則為寒。虛寒相搏。則欲溫食。食冷即咽痛。
寸口脈遲而澀。遲即為寒。澀為少血。寸口脈浮大。
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滯氣宿食。寸口脈動而弱。
動即為驚。弱即為悸。寸口脈微弱。氣血俱虛。
男子即吐。婦人即下血。寸口脈浮。中風發熱頭痛。
寸口脈緊。傷寒頭痛。寸口脈緩。皮膚頑痹不仁風寒入肌肉。
寸口脈滑。陽氣實胸中壅吐逆。寸口脈弦。心中微頭痛。
胃管痛。心下有水氣。寸口脈弱。陽氣虛自汗出。
寸口脈澀。是胃氣少虛竭不足。寸口脈芤。即吐血。
微芤者衄血。寸口脈伏。胸中逆氣。噎塞不通。
是諸氣上沖胸中也。寸口脈沉。胸中引脅痛胸膈有水氣。寸口脈軟弱。
汗自出是虛損病。寸口脈遲。上焦有寒。寸口脈實。
上焦生熱。
方脈總論評關脈法屬性:
關脈時來時去。乍大乍小。乍疏乍數者。胃中寒熱。
羸弱不欲食。如瘧狀。關脈澀堅大實。
風在忘。
心下脾胃冷氣即寒關脈裡重。
方脈總論評尺脈法屬性:
尺脈弱。下焦冷。無陽氣。尺脈牢小者。
足脛寒。痿痹。尺脈細。溏泄。
下冷痢。尺脈細而和滑尺脈數。
經絡便脫小便。
方脈總論脈法贊屬性:
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腎與命門具出尺部魂魄穀神皆見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後病治有三時動寸參為具衡銓循環急弦亦然若神。
方脈總論辨七表八里脈法屬性:
浮芤滑實弦緊洪。為七表。遲緩澀微沉伏濡弱。為八里。
浮為中風。左手寸口脈浮。中風發熱頭痛。關脈浮。
腹脹胃虛。尺脈浮。大便難。右手寸口芤為失血及血實。
左手寸口脈芤。吐血或衄血。關脈芤。大便下血。
尺脈芤。小便赤及下滑為吐逆。寸口滑。胸滿氣逆。
關滑。胸中寒吐逆不欲食。尺脈滑。為下痢。
婦人月信實為下痢。寸口實。胸中熱。關脈實。
腹中滿。寒疝。氣急下痢。尺脈實。
小腹滿痛。
小便澀。弦為拘急。寸口脈弦。胸中急痛。
關脈弦。胃中寒。心下拘急。尺脈弦。
小腹急滿。
左右弦緊為痛。寸口脈緊。頭中痛。關脈緊。
心下痛。尺脈緊。臍下痛。左右緊。
皆主痛也。
洪為熱,寸口脈洪。胸脅熱滿。關脈洪。胃中有實熱。
吐逆無常。尺脈洪。小腹滿。陰中痛遲為寒。
寸口脈遲。上焦有寒。關脈遲。中焦有寒。
尺脈遲。下焦有冷。左右遲皆主寒。
緩為風結。寸口脈緩。皮膚不仁。關脈緩。
腹中有風結。尺脈緩。下焦有寒。左右緩皆主微為氣結。
寸口脈微。上焦寒。氣痞結。關脈微。
胃中寒。心下痛然。尺脈微。
小腹澀為血滯。寸口脈澀。陽氣虛。衛氣虛不足。
關脈澀。心血氣虛。榮氣不足。尺脈澀脛逆沉為水。
脈遲緊者。胃中有寒。若不能食。時時利者。
當難治。脈弦而緊。脅下痛。脈大細滑。
中有短氣。脈細小者。血氣俱少。脈澀者少血多氣。
脈滑者多血少氣。脈大者。血氣俱多。兩手脈前部陽絶者。
苦心下寒。內中熱。脈洪大緊急。病在外。
苦頭痛。發癰腫。脈細小緊急。病在中。
寒疝瘕。積聚。腹中痛。脈浮大。
中風頭重鼻塞。脈微浮。秋吉冬病。脈來疾者。
為熱。遲者。為寒濕。為鬼疰。
弦。為切痛。脈沉重而直前絶者。腹間血。
病在內。脈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症。脈沉而急。
病傷暑。暴發虛熱。脈來中散絶者。病渴。
脈沉重。前不至寸口徘徊絶者。在肌肉遁屍。脈纍纍如貫珠不前至。
有風寒在大腸。伏留不去。脈來纍纍而止。不至寸口軟者。
結熱在小腸膜中。而伏留不去。脈微。即陽氣不足。
虛熱汗出。凡無陽即厥。無陰即嘔。陽微不能呼。
陰微不能吸。
呼吸不足。胸中氣促。前大後小。即頭痛目眩。
前小後大。即胸滿短氣。上部有脈。下部無脈。
其人當吐。不吐者死。陽邪來見浮洪。陰邪來見沉細。
水谷來見實堅。浮而滑者宿食。
洪大傷寒熱病。弦小者寒癖。浮滑之脈速疾者。食不消脾不磨也。
關脈緊而滑者。蛔蟲也。
三部或至或不至。冷氣在胃中。故令脈不通也。尺脈沉滑者。
寸白蟲也。脈緊而急者為遁屍。脈緊而長過寸口者。疰病。
關脈浮。積聚。熱在胃中。尺脈浮者客熱在下焦。
諸浮諸緊。諸弦諸沉。諸澀諸滑。若在寸口。
膈以上病。若在關上。胃以下病。若在尺中。
腎以下病。寸口脈沉。胸中短氣。若弦上寸口者。
宿食頭痛。若有表有裡者。邪之所止。得鬼病。
何謂表裡。寸尺為表。關上為裡。兩頭有脈。
關中絶不至也。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絶。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絶。陰絶與陽絶皆死。
不可治也。
方脈總論評寸脈法屬性:
寸口脈沉緊。若心下有寒時痛即有積邪。寸口脈偏絶。則臂偏不遂。
其人兩手俱絶者不可治浮無病。寸口脈大而滑。沉即為血實。滑即為氣實。
血氣相搏。入臟即死。入腑自癒。寸口脈弦而緊。
弦即衛氣不行惡寒水流走腸間。寸口脈緊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氣。
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血實目腫。寸口脈雙弦。兩脅下拘急而痛淅淅惡寒。
寸口脈浮而滑。頭中痛。寸口脈緩而遲。緩即為虛。
遲則為寒。虛寒相搏。則欲溫食。食冷即咽痛。
寸口脈遲而澀。遲即為寒。澀為少血。寸口脈浮大。
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滯氣宿食。寸口脈動而弱。
動即為驚。弱即為悸。寸口脈微弱。氣血俱虛。
男子即吐。婦人即下血。寸口脈浮。中風發熱頭痛。
寸口脈緊。傷寒頭痛。寸口脈緩。皮膚頑痹不仁風寒入肌肉。
寸口脈滑。陽氣實胸中壅吐逆。寸口脈弦。心中微頭痛。
胃管痛。心下有水氣。寸口脈弱。陽氣虛自汗出。
寸口脈澀。是胃氣少虛竭不足。寸口脈芤。即吐血。
微芤者衄血。寸口脈伏。胸中逆氣。噎塞不通。
是諸氣上沖胸中也。寸口脈沉。胸中引脅痛胸膈有水氣。寸口脈軟弱。
汗自出是虛損病。寸口脈遲。上焦有寒。寸口脈實。
上焦生熱。
方脈總論評關脈法屬性:
關脈時來時去。乍大乍小。乍疏乍數者。胃中寒熱。
羸弱不欲食。如瘧狀。關脈澀堅大實。
風在忘。
心下脾胃冷氣即寒關脈裡重。
方脈總論評尺脈法屬性:
尺脈弱。下焦冷。無陽氣。尺脈牢小者。
足脛寒。痿痹。尺脈細。溏泄。
下冷痢。尺脈細而和滑尺脈數。
經絡便脫小便。
方脈總論脈法贊屬性:
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腎與命門具出尺部魂魄穀神皆見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後病治有三時動寸參為具衡銓循環急弦亦然若神。
方脈總論辨七表八里脈法屬性:
浮芤滑實弦緊洪。為七表。遲緩澀微沉伏濡弱。為八里。
浮為中風。左手寸口脈浮。中風發熱頭痛。關脈浮。
腹脹胃虛。尺脈浮。大便難。右手寸口芤為失血及血實。
左手寸口脈芤。吐血或衄血。關脈芤。大便下血。
尺脈芤。小便赤及下滑為吐逆。寸口滑。胸滿氣逆。
關滑。胸中寒吐逆不欲食。尺脈滑。為下痢。
婦人月信實為下痢。寸口實。胸中熱。關脈實。
腹中滿。寒疝。氣急下痢。尺脈實。
小腹滿痛。
小便澀。弦為拘急。寸口脈弦。胸中急痛。
關脈弦。胃中寒。心下拘急。尺脈弦。
小腹急滿。
左右弦緊為痛。寸口脈緊。頭中痛。關脈緊。
心下痛。尺脈緊。臍下痛。左右緊。
皆主痛也。
洪為熱,寸口脈洪。胸脅熱滿。關脈洪。胃中有實熱。
吐逆無常。尺脈洪。小腹滿。陰中痛遲為寒。
寸口脈遲。上焦有寒。關脈遲。中焦有寒。
尺脈遲。下焦有冷。左右遲皆主寒。
緩為風結。寸口脈緩。皮膚不仁。關脈緩。
腹中有風結。尺脈緩。下焦有寒。左右緩皆主微為氣結。
寸口脈微。上焦寒。氣痞結。關脈微。
胃中寒。心下痛然。尺脈微。
小腹澀為血滯。寸口脈澀。陽氣虛。衛氣虛不足。
關脈澀。心血氣虛。榮氣不足。尺脈澀脛逆沉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