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1 - 1
普濟方1
朱梓
明・永樂四年
公元1406年
--- ...
普濟方1 - 2獨言陽明而不言諸陽者,蓋諸陽之脈。雖上循頭。而不若陽明之脈維絡于面也。合二經、而考之。
可識經脈之循環。驗氣血之消長也。苟情動于中。邪淫于外。
形色有變。皆見于面。不可概舉。頸項者。
諸陽輻湊之地。六陽之脈。皆自肩頸出入缺盆。下絡五臟 ...
普濟方1 - 3皆、游于、人。
墓、腎名玄冥。字育嬰。號作強之官。于五行為水。
處于下。為臟之根。身之本也。腎有兩、枚。
氣為、身着皂、命司隷校尉廷尉卿。腎神名KT、KT。腎兩枚。形如豆。
相併而曲。附於脊膂。外有脂裹。
內白外黑。以應北方壬癸之 ...
普濟方1 - 4大凡治病當識本末。假如嘔吐痰涎。胃虛不食。以致發熱。
若與涼劑退熱。則胃氣愈虛。
熱、劑、主、于、行、輩、者、綱舉而、經云:腎間氣。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
生氣之原也。
----
方 ...
普濟方1 - 5南方、丙。熱、小腸。丁。火、心。
西南方、戊。濕、胃。己。土、脾。
西方、庚。燥、大腸。辛。金、肺。
北方、壬。寒、膀胱。癸。水、腎。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風、木、熱、火、濕、土、燥、金、寒、水、丙三焦相火父氣也 ...
普濟方1 - 6任脈起於胞門子戶。故其病結為七、疝瘕、帶脈之為病。苦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
帶脈者。回帶人之身體。病則其脈緩。故令腰、溶溶、陽維為病苦寒熱。
陰維為病苦心痛。陽為衛。衛為氣。氣主肺。
故寒熱。陰為榮。榮為、血。
又云。衝脈者起於關元 ...
普濟方1 - 7女子以藏月水。然命門雖屬水。
乃、流入腎。肺主氣。亦潮腎。順則收血化為精。
運入命門。養于骨髓。運真陽之氣。上潮腦戶。
故命門者接元陽正氣。上通三焦。與子午君火交泰之兆。合心包絡通陰陽變化之道路。
應、五臟六腑之根源。非腎脈之司也。 ...
普濟方1 - 8內陽、九分、反、蓋取命之根本。然後及于身而言之也。凡十二經脈有病之時。先於尺澤寸口見之。
故尺寸者。是脈之要會也。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者。
夫三部之脈。取中而上下分之。從關中至、尺澤為內。是屬陰。
故言內陰之所治也。言尺澤者。尺脈 ...
普濟方1 - 9必當下、之乃愈。脈微弱者。有寒。少氣。
脈遲緊者。胃中有寒。若不能食。時時利者。
當難治。脈、弦而緊。脅下痛。脈大細滑。
中有短氣。脈細小者。血氣俱少。脈澀者、少血多氣。
脈滑者多血少氣。脈大者。血氣俱多。兩手脈前部陽絶者。
苦心 ...
普濟方1 - 10寸口脈沉。胸中有寒飲。關脈沉。心下滿、短氣。
尺脈沉。腰痛、腳弱。急有、水氣、伏為物聚。寸口脈伏。
胸有物聚。關脈伏。有水氣溏泄。尺脈伏。
水谷不化。左右伏。
皆有、濡為虛損。寸口脈濡。氣少、虛損、多汗。關脈濡。
苦下重、虛弱。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