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1 - 11脈如、三陽、有陰、說非謂、受客陰、裡。是、此乃、陰者、三陽、為三、此、染、略說八里乃陽乘陰也。其證身涼四肢厥惡熱。是外陰而內陽。
但寒不熱不渴者。是內外、皆陰、下者、一說六脈交變。浮滑長為三陽。乃陽中有陰。
沉澀短為三陰。乃陰中有陽。當 ...
普濟方1 - 12陽氣有餘。胸中熱、其實在上焦。宜、涼膈、山梔子仁一兩、連翹、黃芩各二兩、大黃半兩、薄荷一兩半、上為粗、末。每服、一兩、當關切痛中焦任。
--主脈弦。客 ...
普濟方1 - 13澀為少氣血。為亡汗。為氣不足。為逆冷。
為下痢。為心痛。
澀緊。為痹。為寒濕。
遲為寒。為痛。
遲而澀。為症瘕咽酸。
伏為霍亂。為疝瘕。為水氣。為溏泄。
為停痰。為宿食。為諸氣上沖。為惡膿貫肌。
濡為虛。為痹。為自汗。為氣弱。 ...
普濟方1 - 14三。緩者陰也。主四肢煩滿。氣促不安。
證在太陽。風傷衛氣。當服桂枝湯。一云:主、四肢、白朮、枳實麩炒、甘草各半兩、上、咀。
入生薑七片。水煎半兩。食後溫服。
來往尋之狀若遲。腎間生氣耳鳴時。 ...
普濟方1 - 15為憂傷、過度、細而緊。為症瘕積聚。為刺痛。細而滑。
為僵仆。為發熱。為嘔吐。
數、為熱。為虛。為吐。為痛。
為煩渴。為煩滿。
動、為痛。為驚。為攣。為泄。
為恐。
虛、為寒。為虛。為腳弱。為食不消化。
為傷 ...
普濟方1 - 16當歸、白芍藥、地黃熟用、白朮各一兩、人參、乾薑炮、茯苓、桂各半、兩、上、咀、九。細者陰也。主腰酸髓冷。乏力折精。
腎無所養。陽不榮于下。陰不榮于上。陰 ...
普濟方1 - 17其發病腹痛逆、赤而死。脈來細而微者。血氣俱不、左手寸口脈偏動。乍大乍小不齊。
其人仲夏得此脈。桃葉落而死。
太過魚際。沉浮即不至關中。往、止。又須臾還三十動一止。
乍動、手尺部脈。三十動而一止。止、至立春而死。
---- ...
普濟方1 - 18必行、可、黃帝曰:願聞病機何如?岐伯對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少慮無怒。風勝則動。
肝者。
罷、慮、狀、掉搖、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甚則耳鳴眩轉。
目不識人。善暴僵仆。裡急、戾。脅痛嘔泄。
甚則掉眩癲疾。兩脅 ...
普濟方1 - 19又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欲堅。食苦以堅之。
故水本寒。寒極則冰。水如地而能載、物。冰發而雹雪。
是水寒亢極。反似克水之土化。是謂兼化也。所謂寒病極者。
反腎滿也。
左腎不足。濟之以水。右腎不足。濟之以火。
故此 ...
普濟方1 - 20陽氣、風雨之傷人奈何。岐伯曰。風雨之傷人也。先客于皮膚。
傳入于孫脈。孫脈滿則傳入絡、絡脈滿則輸于大經脈。血氣與邪。並客于分腠之間。
其脈堅大。故曰實。實者外堅充滿、可按之。按之則痛。
此重明八益之邪傷人中人也。高是客邪表受風寒。
...